format 分好幾種:
1. 快速格式化, 這個作法, 只是覆寫檔案系統需要的區域
FAT32 就是重寫Boot & FATs 區域, 並且建立空的ROOT, 其餘磁區都不去理會, 影響磁區落在Partition 最前面
NTFS 則是重寫Boot & MFT & 一些系統record, 其餘磁區都不理會, 影響磁區落在Partition 前面, 中間跟後面 (MS 有神經病, 沒辦法)
2. 完整格式化, 這個作法, 除了前述動作外, 還會幫你檢查所有磁區是不是好的, 檢查過程是, 讀出來, 寫回去, 再讀出來, 所以, 沒用到的區域, 內容還是沒變, 只是系統幫你確認磁區是好的, 不過, 時間需要相當久, 適合睡覺前才幹這種傻事
3. Zero Disk, 這個功能, 只有極少數format 程式會提供, 通常硬碟廠或者專業硬碟裝置銷售者他們都會自己做這種tool, 這種tool 都是format 之前先把硬碟每個磁區內容全部歸0, 費時很久. 廠商需要這種功能, 純粹是, 送回來修理的HDD, 換良品給客戶, 如果這個"良品"內有前一個用戶的資料, 而且沒有清除, 那可能引發嚴重的法律糾紛, 一般人根本沒有這種需求, 呵
4. Low Level format, 其實從IDE 硬碟開始, 就不再有所謂的Low Level format, 此種程序是MFM, RLL, SCSI... 這些早期硬碟規格才需要的, 現在的IDE HDD 出廠就已經完成low level format, 而且, 所有資訊都是HDD firmware 控制, 一般人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所謂的low level format, 號稱有的也都是假的, 因為只有firmware 內部功能才能進行真正的low level format, 而各硬碟廠的firmware 功能並不對外公開. Low Level Format 的目的, 是因為一片碟片不可能全部都是可用區域, 所以, 需要先進行一次區分, 把壞掉的區域標示起來, 然後firmware 自動跳掉這些壞掉區域, 讓作業系統認為硬碟全區可用, 所以, 早期的硬碟, 硬碟容量的標示都是: unformatted size: XXXX, 因為一旦格式化, 容量將會小於標示容量. 而IDE HDD 則是直接標示硬碟容量, 因為user 不可能進行任何low level format, 有壞軌, 也是作業系統的format 程式標示成壞區, 而非由HDD firmware 負責跳掉. 有壞軌硬碟回廠後, 為何變成良品? 就是硬碟廠會重新進行一次Low Level Format, 然後firmware 會把壞區重新標示, 並且開啟原先保留的spare 區域, 如此, user 並不會覺得良品空間變少, 呵, 如果spare 區域不夠用, 那硬碟就是真的報廢.
Acu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