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
加入
|
登入
(帳號有問題請連絡TWed2k@gmail.com)
TWed2k
»
轉貼文字區
» 1公升瓶裝水含微塑膠24萬顆!研究揭兩招輕鬆去除水中9成微塑膠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
純文字版
論壇跳轉 ...
主題:
[新聞]
1公升瓶裝水含微塑膠24萬顆!研究揭兩招輕鬆去除水中9成微塑膠
字型大小:
小
|
中
|
大
|
巨
←
→
geo
銅驢友〔初級〕
. 積分:
124
. 文章:
253
. 收花: 1059 支
. 送花: 6 支
. 比例: 0.01
. 在線: 59 小時
. 瀏覽: 3121 頁
. 註冊:
2232
天
. 失蹤:
0
天
#1 : 2025-8-31 10:00 AM
只看本作者
送花
(3)
送出中...
現代環境中微塑膠無所不在,甚至從飲食悄悄潛入人體,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每天喝到的飲用水也可能遭受微塑膠汙染問題。美國研究發現,市售瓶裝水每公升可能含有高達24萬顆微型塑膠,比原先估計多出10-100倍,另外也有多國檢測出自來水的微塑膠殘留。
幸好,研究指出,只要將水煮沸後多一個步驟,最多就能去除高達9成的微塑膠顆粒。
水中的「微塑膠」被你喝下肚?侵入體內成健康隱憂
所謂的「微型塑膠」分成塑膠微粒、塑膠微纖維,進到大自然中,就會污染水源、生物,最後甚至重返食物鏈進入到人體,長期下來就可能危害健康。不少研究證實,微塑膠顆粒可穿越腸胃道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到大腦甚至全身器官,也對於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
台灣環保署與環保團體曾針對國內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調查過塑膠微粒含量、形狀、材質,檢驗結果顯示這些通通沒逃過微型塑膠污染,例如自來水樣本的清水檢出率為44%,原水樣本的清水檢出率為61%,而自來水中多是纖維狀的微型塑膠。
研究:水煮沸後放涼或過濾,最多可去除9成微塑膠
水源大環境短期難改變,以目前污染狀況,不可能完全不吃到微型塑膠。那我們能怎麼保護自己?擁有台大農化、台大食科所背景的食品科學專家韋恩最近在臉書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撰文,他引述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研究指出,其實大家日常就會做的動作「把水煮開」,再放涼、過濾,就能去除高達九成的微塑膠!
台灣很多家庭都有煮水習慣,相信大家應該多少遇過,水煮開後會浮現白色漂浮物,或水壺內壁累積一層白白水垢。台北自來水處曾解釋,這其實是因為水中的碳酸氫鈣在加熱過程中會形成碳酸鈣結晶沉澱。而煮沸過的水之所以能降低塑膠微粒,關鍵就在於這些白色水垢,因為形成結晶沉澱時,會將微塑膠顆粒緊緊吸附,一同沉降至鍋底。因此,煮沸過的水,大多數微塑膠也會被鎖在水垢中,即使沒有再經過過濾的程序,微塑膠也不易隨水被喝下。
水質越「硬」去除微塑膠越有效!煮沸後多放5分鐘再濾
韋恩解釋,加熱後產生的碳酸鈣結晶,在沉澱時會像「磁鐵」一樣,將微塑膠緊緊吸附,並一同沉到鍋底。因此,經煮沸過的水,大量微塑膠會卡在水垢,相對不容易被喝下。研究數據也顯示,水質越「硬」,去除塑膠微粒的效果就越好。
軟水:去除約25%
硬度80:去除34%
硬度180:去除84%
硬度300:最高可達90%
以台灣自來水來說,北部多在硬度100左右,南部則接近200,韋恩認為,雖然去除效果屬於中等,但仍能有效降低風險。
至於實際的步驟,建議把水煮沸後先別急著攪拌,最好等五分鐘讓水稍微冷卻。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教授Luz Claudio解釋,這是為了讓碳酸鈣結晶能充分「抓牢」微塑膠、並且沉澱下來。
接著如果把水煮沸後,再經過一道「過濾」的程序,則去除微塑膠的效果會更好,像是搭配濾水壺、濾紙或濾網。不過,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持保留態度,畢竟各地水質中的鈣、鎂濃度不同,是否能達到實驗中的效果仍存疑,加上奈米級微塑膠恐怕難以用普通方式濾除,因此認為仍需更多實證。
避免塑膠微粒傷身,這些日常行為不可少
想要遠離塑毒當然不只有飲水要注意,神經科醫師鄭淳予建議生活中「飲食、呼吸、日用品」等面向都要小心,更有效降低塑毒危害。
避免吃下肚:避免用塑膠容器裝熱食或加熱,最好改用玻璃、不鏽鋼或陶瓷杯取代寶特瓶,並少用塑膠茶包。
避免吸進肺:外出時戴口罩;在家時透過空氣清淨機過濾空中飄浮的塑膠纖維,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避免碰到皮膚:盡量避免使用含有塑膠柔珠的洗面乳等清潔用品;貼身衣物則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減少皮膚與塑膠的接觸時間。
塑膠微粒的主要排出路徑:腸道與泌尿
根據近年研究,目前科學家認為:糞便和尿液仍是人體最主要的塑膠微粒排除途徑。
這也突顯了我們需要維持良好腸道、代謝功能對於「排塑」的重要性。
益生菌或許能協助清除塑膠微粒
根據2025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的研究,科學家篩選出了兩株能吸附塑膠微粒的菌株:
副乾酪乳桿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DT66)
植物乳桿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DT88)
研究中這兩種益生菌能:
在腸道中吸附常見塑膠微粒,將微粒聚集為較大顆粒,利於隨糞便排出
改善腸道發炎與菌相失衡
育菌素讓好菌在腸道住得更穩
除了補充益生菌,別忘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能調整飲食,讓好菌願意在我們的腸道自然滋生和定居。育菌素(Prebiotics)是益生菌愛吃的食物,能幫助好菌定殖和增殖。
這裡我將富含育菌素的來源分為三大類,協助你安排飲食,儘量平衡攝取:
十字花科類蔬菜
花椰菜、芥藍、高麗菜、芝麻葉
青江菜、小白菜、油菜、羽衣甘藍
多酚類(彩虹食物)
莓果類、櫻桃、奇異果、紫葡萄
茄子、洋蔥、大蒜、薑黃
黑巧克力、黑咖啡
綠茶、烏龍茶、紅茶
羅勒、迷迭香…等香草
全穀類、堅果類
發酵類食物
泡菜、味噌、納豆
優格、克菲爾、酸奶
天然醋(如梅醋、果醋)
預防比清除更重要:減少塑膠微粒暴露
除了排出體內已有的微粒,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減少「吃進去」、「吸進去」與「碰到的」機會。以下我幫大家整理三大常見的暴露路徑與具體的日常行動策略:
飲食途徑:
少用塑膠容器盛裝食物,優先選擇玻璃、陶瓷、金屬或紙材包裝
少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包括微波)
少吃口香糖與貝類海鮮
少喝瓶裝水,改用玻璃瓶、陶瓷、不鏽鋼杯裝水與飲品
避免重複使用寶特瓶
少用塑膠茶包,儘量使用原片原葉沖泡
呼吸途徑(外出與居家):
外出時避開車流大、工地施工等區域,輪胎和地面標線塗料的磨耗都會產生塑膠微粒
通勤時配戴高效能口罩和全罩式安全帽
交通尖峰時間少開窗
居家使用具有 HEPA 濾網的空氣清淨機
定期清潔空調濾網,避免微粒循環
定期以濕式清潔家中,減少空氣中懸浮的塑膠纖維
皮膚與接觸途徑:
避免使用含「塑膠柔珠」的清潔用品,例如洗面乳、牙膏、去角質產品
改用天然材質如木梳等
貼身衣著選擇棉、麻等天然纖維
降低洗衣溫度與轉速,以減少衣物釋出塑膠纖維
小結語
減少塑膠微粒的暴露與攝取,是目前科學界公認最實際、也最有效的方式。從腸道健康飲食做起,讓好菌幫你一起「排塑」,就是最自然的身體清潔力。減少體內塑膠微粒,不必等到有藥能解,現在就能開始。
面對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從「順利排出去」與「減少再進來」做起,就是現在保護身體和大腦最可行、也最有力量的積極行動。
[如果你喜歡本文章,就按本文章之鮮花~送花給作者吧,你的支持就是別人的動力來源]
本文連接
送出中...
論壇跳轉 ...
所在時區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5-9-1 08:34 PM
清除 Cookies
-
連絡我們
-
TWed2k
© 2001-2046
-
純文字版
-
說明
Discuz!
0.1
| Processed in 0.022614 second(s), 7 queries , Q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