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一個最近流行的論點認為,年輕人不敢生的原因,是因為現在養小孩的成本太高,此一論點某種程度上恐怕有倒果為因的問題。貝克教授就認為,若父母將小孩視為「耐久性消費財」(durable consumption goods)的話,那生育數變少時,對每個小孩的投資自然就會增加,此即所謂質與量的取捨(quality and quantity trade-off)。舉例來說,父母有十個小孩時,確保他們都能活著長大就已經非常困難了;但現在只有兩個小孩,當然得讓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行。再者,奉養父母是有所謂公共財的性質的:小孩數愈多,每個小孩「搭便車」(free ride)的機率就增加,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情形,就更有可能發生。就父母投資決策來說,少生幾個,對每一個小孩更好一些,對年老保險不見得沒好處。
一般認為少子化會使日後年輕人負擔加重,也並非完全正確。沒小孩的人現在繳交的稅,有一大部份是到了兒童福利和學校身上,這不也有幫別人養小孩的意味?只要每個小孩所分配到的資源增加,她們日後的生產力也會比上一代高,在給定老人一定生活品質的前提下,每人平均可以撫養的老人數,當然也就上升了。
不過,短時間內的人口快速下降,當然也會對社會產生相當的調整成本。舉例來說,隨收隨付(Pay as you go)的社會保險系統(即現在的年輕人繳交的社會保險金是用來撫養現在的老人),在少子化下就比個人帳戶式系統面臨更大的財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