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5 01:26 旺報 記者宋秉忠/書摘
有人批評二十多年來的大陸投資是「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看看證交所的公開數字可以發現:多家投資大陸金額超過百億台幣的台商,多年來匯回台灣的投資收益是零。不過,「錢進大陸」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投資大陸的收益其實不在台灣、也不在大陸,而是加入每年超過1千億美元的境外避稅金流中。2009年,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協議破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竟然是:「台商擔心兩岸稅務資訊透明化後,企業就不再有避稅的空間。」從英國財經記者Nidolas Shaxson所著的《大逃稅》(Treasure Islands:Tax Heavens And The Men Who Stole The World)一書中,我們發現全球透過避稅天堂進行的貿易行為超過50%;每年透過轉移訂價避稅所造成的損失高達1600億美元;在境外避稅的資金等於全球財富總額的四分之一。而且,這種跨國的大逃稅已經嚴重損及各國上班族的荷包,因為所有損失的稅負最後都是壓在他們的身上。
經營管理、品牌名稱或保險對利潤與成本有多少貢獻?沒有人能夠明確說出來,因此會計師多少可以編造出來。例如,會計師可能建議香蕉公司在開曼群島經營採購網路,在盧森堡經營金融服務,多國公司可能把公司品牌設在愛爾蘭;航運部門設在曼島(Isle of Man);經營管理部門設在澤西島(Jersey),保險子公司設在百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