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主題: [新聞]PC鼻祖誕生記:始於1965年 險些流產 [打印本頁]

發表人: kenjivo1    時間: 2012-8-29 10:13 PM     主題: [新聞]PC鼻祖誕生記:始於1965年 險些流產

大約50年前,意大利Olivetti公司的一個小團隊想幹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開發一台能放在辦公桌上的電腦,供普通人使用。這台名叫Programma 101的設備,被很多人譽為全球首台個人電腦(PC)。

要理解Programma 101在1965年的意義有多麼重大,首先必須瞭解當時的電腦是什麼樣子。別忘了,那可是將近50年前。那是大型機的時代,電腦的體積都跟冰箱差不多大,有的甚至能佔滿整個房間。只有少數精英可以使用。

 上图左侧是IBM System/360 Model 30,1964年推出;右侧是IBM 1440 Data Processing System,1962年推出。当年,人们印象中的“电脑”就是这样的庞然大物。

上圖左側是IBM System/360 Model 30,1964年推出;右側是IBM 1440 Data Processing System,1962年推出。當年,人們印象中的「電腦」就是這樣的龐然大物。

接下來,想像一下Olivetti推出這樣一個產品後,會產生什麼影響:

1

那麼,如此不可思議的轉變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理唸成型

在1960年代早期,電腦不是給個人用的東西,多數人甚至碰都沒碰過。

彼時,Olivetti正在與美國公司競爭,生產大型機。由於地處歐洲,他們似乎像是局外人,但的確取得了一些成功。

但時任該公司CEO的羅伯托·奧利維蒂(Roberto Olivetti)卻想幹點真正有革命意義的事情。他希望Olivetti能夠生產一種更小、更廉價的電腦,讓普通人也能使用,甚至能直接放在辦公桌上。他希望創造一台個人台式電腦。

他把這個項目交給了皮爾·希奧爾西奧·佩羅托(Pier Giorgio Perotto)。這位Olivetti的工程師與一個4人組成的小團隊開始克服各種技術障礙,希望創造出這樣一款革命性的設備。

佩罗托(左下)和他的小团队(少一人)
佩羅托(左下)和他的小團隊(少一人)

這個想法很瘋狂,也很有野心。佩羅托的團隊甚至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完成。當時的電腦使用的零部件都很龐大,所以要生產這種跟打字機差不多大的新設備,他們幾乎要重新製作所有的零件。這種「以人為本」的電腦設計方式同樣前所未有,並因此平添了幾分挑戰。

該項目於1962年啟動。

艱巨挑戰

這個團隊要縮小的第一個零件就是內存。內存模塊在1960年代初期非常龐大。如果Olivetti使用現成的技術,單是內存大概就會跟他們想像的整台電腦那麼大。

所以,他們必須從頭開發一種新的內存模塊,大幅縮小體積。這並不容易,但他們還是開發了一種磁致伸縮延遲線內存,體積遠小於當時的其他內存模塊,跟今天的一塊小型PC主板差不多大。

接下來就是存儲器。他們怎麼存儲程序呢?必須要使用小巧實用的材料。團隊想出了一個獨創的方案,製作了帶有兩個磁條的卡片,可以直接插到機器裡。每張卡片可以存儲一個程序,有時也能存儲兩個。只要按一下按鈕,即可啟動。

2

他們發明了這種可編程的磁卡。有了這種產品,任何人都可以向這台設備中輸入預先編好的程序,而且只需幾秒即可運行。這種模式沿用了數十年,包括後來的軟盤都源於這一理念。

另外一個挑戰則是易用性。為了讓普通人也能學會,這台電腦的編程方式必須足夠簡單。

佩羅托的方法是開發一種簡單的編程語言,類似於簡化版的彙編語言,只包含一小組指令。Programma 101後來發售時配了一本薄薄的冊子,教給新用戶如何給這台機器編程。

外形設計同樣是一大挑戰。不僅要造型優雅、以人為本,還要符合人體工學原理。Olivetti的產品以設計著稱(例如,他們曾經生產過非常漂亮的打字機),而Programma 101也不例外。團隊請來了馬里奧·貝里尼(Mario Bellini)參與設計。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當時極具創意。貝里尼後來成為享譽世界的建築師和設計師,所以,他們當時的確沒選錯人。

他們最終製作出一台配有底盤的電腦,體積略大於常規打字機。這台電腦很容易編程,還能通過磁卡存儲和運行程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直接放到普通辦公桌上。35公斤的重量,在當時看來簡直是輕巧至極。

4

Programma 101準備於1964年4月發佈。全球首台個人電腦已經開發完成。

然而,厄運卻漸漸逼近。

險些流產

你肯定認為Programma 101會所向披靡,這也正是Olivetti所希望的。不僅如此,時任公司CEO的奧利維蒂也很支持這個項目,甚至一手規劃了最初的理念。

然而,到1964年春天,該公司卻深陷財務困境。一家危機集團計劃重組Olivetti,其中一項計劃就是出售該公司的電子部門。這對Programma 101團隊來說是一場災難,他們即將被自己深愛的公司拋棄。

最終,通用電氣緊急出手,於1965年買下了Olivetti的電子部門。佩羅托的團隊不想讓他們的努力工作毀在美國人手裡,所以,他們耍了個小聰明。

為了避免被通用電氣收購,他們將這個項目的歸類從「電腦」改為「計算器」。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動,使得他們繼續留在了Olivetti。通用電氣收購了整個電子部門,獨缺Programma 101團隊。

不過,當時的情況仍然很尷尬。佩羅托的團隊繼續在意大利工作,但他們所在的辦公樓卻都屬於通用電氣——除了他們這間辦公室。該團隊把窗戶塗上了顏色,防止通用電氣的員工偷窺他們的工作。

可惜的是,彼時的奧利維蒂已經不再擔任CEO,新的管理層對電腦知之甚少,顯然也沒有看到這個新發明的潛力。他們認為根本沒有市場。

如果不是1964-65年的紐約世博會,Programma 101很可能將永不見天日。

紐約世博

纽约世博会
紐約世博會

與很多公司一樣,Olivetti也希望在世博會上向大眾展示自己的最新產品。該公司展示了一款名為Logos 27的機械計算器,這是他們的重點。

Programma 101只能躲在灰暗的角落裡。Olivetti的新管理層不認可這個項目,只是把它作為一款原型機,吸引一些眼球罷了。

當Programma 101於1965年10月在世博會上揭開神秘面紗時,它首次得以直面全世界的普通大眾。在那個年代,它所產生的影響超出了多數人的預期。

在展示的過程中,Olivetti的解說員向觀眾們解釋說,他現在可以計算一顆衛星的軌道。隨後,它插入一個編好程序的磁卡,然後啟動。過了幾秒鐘,電腦打印出了結果。現在的人或許會對此無動於衷,但50年前,這卻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

反響空前熱烈,消息迅速傳了出去,很快,Programma 101就成了Olivetti的王牌。它立刻被移到了Olivetti展台的中心位置。人們都很驚訝:這麼小的一個東西竟然能完成電腦的所有工作。有人甚至懷疑,它通過一根電線連接著隱藏起來的大型電腦。

媒體也對Programma 101競相報導。《華爾街日報》和《商業週刊》都刊文介紹了這款產品,類似於《跟打字機一樣大的台式電腦》這樣的標題隨處可見。

如此強烈的反響令一直對Programma 101不理不睬的管理層也無法無動於衷。不久,Olivetti就開始量產。就在世博會第一次亮相幾個月後,便開始對外銷售。

Programma 101
Programma 101

商業成功

7

Programma 101的售價約為3200美元。如果根據通貨膨脹率換算成今天的價格,大概為2萬美元。

聽起來似乎很貴,但如果與1960年代的大型機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光是租用一個月的大型機,恐怕也不止這個數。而在當時,最便宜的大型機也至少要10萬美元。

Olivetti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並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們共賣出了4萬台Programma 101。

由於相對廉價,而且相對便攜。Programma 101得到了廣泛應用。即使當時的價位很難將其稱作人人皆可使用的電腦,它仍然向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有趣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至少購買了10台Programma 101,並在1969年的阿波羅11號登月計劃中使用過它們。

9

直到惠普1968年推出HP9100系列後,Programma 101才遭遇了真正的挑戰。即便如此,惠普仍然深受Programma 101的啟發。而且,由於採用了類似的架構和著名的磁卡設計,惠普還向Olivetti支付了90萬美元專利費。

技術參數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Programma 101絕對算不上性能卓越,但那畢竟是50年前,能夠將這麼多功能放到這麼小的設備中已經是一大突破。

重量:35.5千克

功率:350瓦

顯示器:無。該產品使用小型打印機和9釐米寬的紙卷輸出結果。

內存:約240字節

存儲器:磁卡。如果一張磁卡裝不下,可以將程序分割存儲在多個磁卡中。

CPU:無。那時還沒有誕生微處理器,集成電路也尚未進入主流視野。所有的邏輯信息都通過晶體管、二極管、電阻器和電容器處理。

驚人成就

回想這一切,心中只剩驚訝:四五個人的小團隊竟然徹底重構了電腦的使用體驗,並由此開啟了個人電腦的新時代。

謹以本文向Programma 101團隊致敬。
發表人: bhunji    時間: 2012-8-29 10:21 PM

上圖?上圖在哪裡?
發表人: ROACH    時間: 2012-8-29 11:37 PM

這文章怎會放在灌水區勒
話說剛剛去搜尋的一下

原本是有圖的
http://tech.sina.com.cn/it/2012-08-29/16507560336.shtml




歡迎光臨 TWed2k (http://twed2k.org/)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