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寫《時間簡史》和《大設計》兩書,都有一個被所有人忽視了的第二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這兩本書能夠暢銷,我懷疑霍金本人的貢獻也許僅僅是他的名氣,因為公眾其實並不真喜歡科學知識——哪怕是霍金的知識。而霍金也深知「每一個數學公式都能讓這本書的銷量減少一半」。如果真有讀者能在這兩本「霍金的書」中獲得閱讀上的樂趣,很可能相當程度上要歸功於蒙洛迪諾。從他獨立完成的Subliminal: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這本書來看,蒙洛迪諾真的是個非常會寫書的人。他完全瞭解讀者想看什麼。
如果人已經被各種觀念分成了陣營,那麼媒體就不應該追求什麼「客觀中立」,因為沒人愛看客觀中立的東西!媒體應該怎麼做呢?技術活動家Clay Johnson 在 The Information Diet (《信息食譜》)這本書裡,給我們介紹了美國收視率最高的新聞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聞)的成功秘密。尼克松時期,媒體人Roger Ailes有感於當時媒體只知道報導政府的負面消息,認為必須建立一個「擁護政府的新聞系統」。然而事實證明Fox News 的成功並不在於其擁護政府(它只擁護共和黨政府),而在於Ailes有最先進的新聞理念:
也許因為手機已經買了或者政治態度已經表過了,人們為了付出的沉沒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擁護自己的派別,也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許是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但不管是什麼,這種陣營劃分肯定不是各人科學推理的結果。根據諾貝爾獎得主 Robert Aumann 1976年的論文 Agreeing to Disagree,說如果是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二人達成一致。那麼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認知科學家 Hugo Mercier 和 Dan Sperber 2011年的一篇論文Why Do Humans Reason?甚至認為,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本來就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而是用來說服別人的。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都是律師思維,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個爭論設備。這也許是因為進化總是獎勵那些能說服別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發現真理的人吧。
有鑑於此,Johnson 號召我們改變對信息的消費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議是:「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要主動刻意地消費,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對我們現有觀念的肯定。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避免那些預設立場的說服式文章,儘可能地接觸第一手資料,為此甚至要有直接閱讀數據的能力。可是有多少人能親自研讀各項經濟指標再判斷房價是否過高呢?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房價是高是低只與一個因素有關:他是不是已經買了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