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真心想學好英文的學生,他想要英文講得與美國人一樣好,當他發現學校英文老師的英語好像跟他在電影上看美國人講話的語調、聲音均不相同,他這時候就面臨了學英語的困境,因為學校教的並沒有辦法幫助他達到目標。這時候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降低目標,然後給自己解釋說「反正老師也只講成這樣嘛!」「能講就好!」;另一個是堅持目標,克服困境。這位學生選了後者,因為他『真心渴望』達成這樣的願景,所以他自己看外國電影學英語,每部電影堅持看兩遍,一次看字幕一次不看,每天聽英語廣播兩小時等,他這樣的做法就是『創造』,就是實現『願景』,而不受限於『現況』。這種做法我們稱之為From Vision To Reality,從願景出發,而不從現況出發。
但日本人尋找定位不是「向外找」,而是「向內找」、「問自己」,從歷史的脈絡去尋找自己的特質與定位。多年前台灣的公共電視拍了一部「城市的遠見」影片,裡面一集介紹古川町的影片,村民其實就是基於他們自覺「古川町」是「木匠的故鄉」,所以一切不符合自己特質的東西,他們一概不接受,於是乎打造出自己獨有的村落景觀。這並不是說我們得活在歷史中,而是說,我們想積極的把自己變成別人,就會成功嗎?我們看到許多的社區重建,或是觀光景點再開發,手法都千篇一律,在A地買到的紀念品,B地也有賣,翻開一看,結果都是made in china,這真的是一種進步嗎?還是,我們已經忘了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