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主題: [閒話家常] [問題]請問"琵琶"跟"枇杷" [打印本頁]

發表人: jjooeeyy    時間: 2005-4-12 10:01 PM     主題: [問題]請問"琵琶"跟"枇杷"

請問"琵琶"跟"枇杷"

是先有水果"枇杷"後取樂器"琵琶"

還是先有樂器"琵琶"後取樂器"枇杷"

麻煩各位先知@@|
發表人: neco    時間: 2005-4-12 10:19 PM

http://www.chinanews.com.cn/zhuanzhu/2001-05-14/533.html

“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端午前後,正是枇杷應市的季節了。
  浙江余杭縣的塘棲,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寶坑,為中國三大枇杷產地,其中以塘棲枇杷產量最多,品種也最好。該地枇杷林蜿蜓密佈,冠蓋濃郁,四時蒼翠。枇杷初冬開花,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組成。每逢隆冬臘月,百花凋零,枇杷花冒寒開放,潔白如玉,深為歷代文人和畫師所喜愛,稱之為“枇杷曉翠”。近代著名畫家吳昌碩,就曾常常於超山賞梅之後,來到鄰近的塘棲,欣賞那團團綠樹,累累金果的枇杷林,並就此創作了不少以枇杷為題材的中國畫,其中有一幅題詩曰:“五月天熱換葛衣,家家盧桔(枇杷的別稱)黃且肥。鳥疑金彈不敢啄,忍饑束向林間飛。”塘棲枇杷品種主要有“白沙”與“紅沙”之分。“白沙”,皮白肉黃;“紅沙”,皮肉均黃中帶紅。
  塘棲“白沙”,俗稱“軟刁”,為枇杷中的極品。其形略長,外有芝麻斑點,特徵在肉軟而厚,水份多,入口鮮甜,因上前人有“雖嶺南荔枝,無以過之矣”的美譽。塘棲的“大紅袍”,乃是“紅沙”中的佳品,因果皮呈橙紅色,果形較大而得名。它產量高,果子又耐於貯運,故銷路頗好。
  枇杷原產中國,栽種歷史已非常悠久。根據《周禮地官》:“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珍異葡萄枇杷之屬。”文中有夾註,注解為東漢鄭康成所作。由此可知,至少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枇杷已為中國人民作為果樹栽植了。據說它最初產於四川的夾江,到了唐代,枇杷已被列為貢品,產地逐漸擴展到大江南北。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有“淮山側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的詩名,來形容當時枇杷栽培的盛況。以後它又傳往國外,日本、法國、英國、印度、阿爾及利亞、智利、澳大利亞、墨西哥、阿根廷等許多國家。都先後從中國引進了枇杷樹。
  枇杷,又名“盧桔”,江南民間有“夏月枇杷黃似桔”的俗諺。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亦曾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桔微黃尚帶酸”的詩句,故至今廣東和港澳一帶,還有人稱枇杷為“盧桔”的。“枇杷”與“琵琶”諧音,容易寫混。據說古時,有一個紹興人收到一筐從塘棲寄來的枇杷,大如雞蛋,喜出望外;但一看禮帖上卻寫的是“琵琶”,他就捧腹大笑,立即揮筆寫了打油詩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絲管盡開花。”這詩雖意在譏諷,但把“枇杷”寫作“琵琶”也不無道理。翻閱古籍,枇杷得名,就同琵琶有關。宋代《本草衍義》中,就有枇杷的名稱是由於它的樹葉形狀很象琵琶的說法。

http://www.hulu.com.tw/fru/Eriobotrya_1f.htm

[概述]
枇杷,因葉形似琵琶而得名。枇杷屬薔薇科常綠喬木。早在西漢時代,中國就開始栽培枇杷,到了唐朝已極為普遍,枇杷已成為主要栽培果木。白居易詩中"淮山側畔楚江陽,五月枇杷正滿林",就寫出盛栽的景色。枇杷樹形美麗,是很好的觀賞植物;它花色黃白,清芬淡遠,是良好的蜜源;枇杷冬天開花,初夏結果,在初夏的水果中,唯有枇杷柔甜多汁,甘酸適口,所以更受人們歡迎。
發表人: chacha    時間: 2005-4-12 10:28 PM


引用:
neco寫到:
http://www.chinanews.com.cn/zhuanzhu/2001-05-14/533.html

“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端午前後,正是枇杷應市的季節了。
  浙江余杭縣的塘棲,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和福建莆田的寶坑,為中國三大枇杷產地,其中以塘棲枇杷產量最多,品種也最好。該地枇杷林蜿蜓密佈,冠蓋濃郁,四時蒼翠。枇杷初冬開花,每一花束由60—90朵小花組成。每逢隆冬臘月,百花凋零,枇杷花冒寒開放,潔白如玉,深為歷代文人和畫師所喜愛,稱之為“枇杷曉翠”。近代著名畫家吳昌碩,就曾常常於超山賞梅之後,來到鄰近的塘棲,欣賞那團團綠樹,累累金果的枇杷林,並就此創作了不少以枇杷為題材的中國畫,其中有一幅題詩曰:“五月天熱換葛衣,家家盧桔(枇杷的別稱)黃且肥。鳥疑金彈不敢啄,忍饑束向林間飛。”塘棲枇杷品種主要有“白沙”與“紅沙”之分。“白沙”,皮白肉黃;“紅沙”,皮肉均黃中帶紅。
  塘棲“白沙”,俗稱“軟刁”,為枇杷中的極品。其形略長,外有芝麻斑點,特徵在肉軟而厚,水份多,入口鮮甜,因上前人有“雖嶺南荔枝,無以過之矣”的美譽。塘棲的“大紅袍”,乃是“紅沙”中的佳品,因果皮呈橙紅色,果形較大而得名。它產量高,果子又耐於貯運,故銷路頗好。
  枇杷原產中國,栽種歷史已非常悠久。根據《周禮地官》:“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珍異葡萄枇杷之屬。”文中有夾註,注解為東漢鄭康成所作。由此可知,至少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枇杷已為中國人民作為果樹栽植了。據說它最初產於四川的夾江,到了唐代,枇杷已被列為貢品,產地逐漸擴展到大江南北。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有“淮山側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的詩名,來形容當時枇杷栽培的盛況。以後它又傳往國外,日本、法國、英國、印度、阿爾及利亞、智利、澳大利亞、墨西哥、阿根廷等許多國家。都先後從中國引進了枇杷樹。
  枇杷,又名“盧桔”,江南民間有“夏月枇杷黃似桔”的俗諺。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亦曾有“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桔微黃尚帶酸”的詩句,故至今廣東和港澳一帶,還有人稱枇杷為“盧桔”的。“枇杷”與“琵琶”諧音,容易寫混。據說古時,有一個紹興人收到一筐從塘棲寄來的枇杷,大如雞蛋,喜出望外;但一看禮帖上卻寫的是“琵琶”,他就捧腹大笑,立即揮筆寫了打油詩一首:“枇杷不是此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絲管盡開花。”這詩雖意在譏諷,但把“枇杷”寫作“琵琶”也不無道理。翻閱古籍,枇杷得名,就同琵琶有關。宋代《本草衍義》中,就有枇杷的名稱是由於它的樹葉形狀很象琵琶的說法。

http://www.hulu.com.tw/fru/Eriobotrya_1f.htm

[概述]
枇杷,因葉形似琵琶而得名。枇杷屬薔薇科常綠喬木。早在西漢時代,中國就開始栽培枇杷,到了唐朝已極為普遍,枇杷已成為主要栽培果木。白居易詩中"淮山側畔楚江陽,五月枇杷正滿林",就寫出盛栽的景色。枇杷樹形美麗,是很好的觀賞植物;它花色黃白,清芬淡遠,是良好的蜜源;枇杷冬天開花,初夏結果,在初夏的水果中,唯有枇杷柔甜多汁,甘酸適口,所以更受人們歡迎。

原以為枇杷是外來種,琵琶由西域傳來?
發表人: neco    時間: 2005-4-12 10:41 PM


引用:
chacha寫到:
原以為枇杷是外來種,琵琶由西域傳來?


http://140.112.114.126/guide/music/east005.htm

琵琶的發展及來源

劉文玲小姐(旅美音樂家)

  中國富有表現力的優秀民族樂器-琵琶,源遠流長,從有文字記載的東 漢算起,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琵琶演奏藝術風格而飲譽世界樂壇。琵琶,彈撥樂器。初名批把。 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稱:「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於前曰批,引手卻曰把, 像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可見以彈奏方法而得名。秦代(公元前221-207年),已經有了一種直柄、 圓形音箱、橫抱演奏的彈撥樂器,名"弦",到漢代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 稱琵琶。據傅西晉阮咸,即今天的阮,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有一種半梨形 音箱,曲項,四弦四柱,橫置胸前用撥或手彈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傳入內地。唐、宋以來不斷改進, 發展成今天的形制: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與琴面上設四相九至十三品, 四弦,按四、五度關係定音,演奏時用五指叉甲彈撥,改橫抱為豎抱。表現技法上逐漸發展和豐富, 成為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亦成為這種樂器的專有名稱。現代的琵琶由 絲弦改為尼龍纏鋼絲弦,品位增加到二十三至二十五個,可奏十二個半音,可轉十二個調,使樂器的 音域、音量大大擴展,音色更加清脆明亮,從而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

亂的咧
發表人: jjooeeyy    時間: 2005-4-12 10:52 PM

真是博學多聞...我居然看不懂=.=
發表人: lovelegend    時間: 2005-4-12 11:51 PM


引用:
jjooeeyy寫到:
還是先有樂器"琵琶"後取樂器"枇杷"

未見過 "枇杷" 這種樂器, 不過應該會見到你送給我的 吧?!
發表人: jowa    時間: 2005-4-13 09:55 AM


引用:
jjooeeyy寫到:
真是博學多聞...我居然看不懂=.=

唉~~~+1,me too.

這樣看來,neco算是 ' 色藝雙全 ' 嘍.....
發表人: jjooeeyy    時間: 2005-4-13 11:45 PM

麻將摸完牌.....記得要"補花" 不然會變成小相公喔@@|
發表人: crybaby    時間: 2005-4-14 02:20 AM

又多懂一些事了....
發表人: chacha    時間: 2005-4-15 04:36 PM


引用:
neco寫到:

引用:
chacha寫到:
原以為枇杷是外來種,琵琶由西域傳來?


http://140.112.114.126/guide/music/east005.htm

琵琶的發展及來源

劉文玲小姐(旅美音樂家)

  中國富有表現力的優秀民族樂器-琵琶,源遠流長,從有文字記載的東 漢算起,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琵琶演奏藝術風格而飲譽世界樂壇。琵琶,彈撥樂器。初名批把。 東漢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稱:「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於前曰批,引手卻曰把, 像其鼓時,因以為名也。」可見以彈奏方法而得名。秦代(公元前221-207年),已經有了一種直柄、 圓形音箱、橫抱演奏的彈撥樂器,名"弦",到漢代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 稱琵琶。據傅西晉阮咸,即今天的阮,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有一種半梨形 音箱,曲項,四弦四柱,橫置胸前用撥或手彈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傳入內地。唐、宋以來不斷改進, 發展成今天的形制: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與琴面上設四相九至十三品, 四弦,按四、五度關係定音,演奏時用五指叉甲彈撥,改橫抱為豎抱。表現技法上逐漸發展和豐富, 成為既能獨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亦成為這種樂器的專有名稱。現代的琵琶由 絲弦改為尼龍纏鋼絲弦,品位增加到二十三至二十五個,可奏十二個半音,可轉十二個調,使樂器的 音域、音量大大擴展,音色更加清脆明亮,從而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

亂的咧


重點是
據傅西晉阮咸,即今天的阮,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有一種半梨形 音箱,曲項,四弦四柱,橫置胸前用撥或手彈奏的琵琶和五弦琵琶傳入內地。唐、宋以來不斷改進, 發展成今天的形制
發表人: jocosn    時間: 2005-4-15 07:27 PM

看來 neco 不只是 "台玩e"(台語) 的活字典,也是萬事通。




歡迎光臨 TWed2k (http://twed2k.org/) Powered by Discuz!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