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 純文字版  


 


 
主題: [生活常識] [轉貼] 炎夏吃辣 最散熱!   字型大小:||| 
lazyman
青銅驢友
等級: 11等級: 11等級: 11等級: 11


 . 積分: 214
 . 文章: 437
 . 收花: 1833 支
 . 送花: 410 支
 . 比例: 0.22
 . 在線: 2323 小時
 . 瀏覽: 12722 頁
 . 註冊: 6975
 . 失蹤: 1
 . TAIWAN
#1 : 2010-7-8 08:19 AM     只看本作者 引言回覆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 ... 28ode.html?type=new

炎夏吃辣 最散熱!
更新日期:2010-07-02 記者:文╱丁彥伶

夏天吃什麼好?答案不是「冰」,而是「辣」!但要辣得有效果,吃的時機和搭配的食物很重要!

都已經熱得要命了,還看到電視韓劇中的主角們夏天吃泡菜鍋,旅遊頻道裡四季如夏的東南亞如泰國、越南等地民眾,也吃辣辣的涼拌海鮮、酸辣蝦湯解暑,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不過這招卻得到中西醫師掛保證,夏天吃辣真的能消暑!

台灣人一想到「消暑」,鐵定都只想到綠豆湯、冰西瓜,健銨中醫診所醫師張家蓓表示,中醫本來就認為,夏季飲食中,在味覺方面要以「減苦增辛」,這是唐朝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藥籍中所提出——「辛主發散,苦主沉降」,即辛辣有助於將體內的熱氣消散,而苦味則不利於夏季陽氣的升發。

此外,中醫也認為,夏季的飲食原則除了要清淡、少油膩外,也要以「溫食」為主,如元代著名養生家邱處機主張夏季飲食應「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也就是說,長夏的飲食要稍熱一點,不要太寒涼,也不要吃得太多,所以民間常有俗語說:「冬至蘿蔔、夏至薑」,說冬天天氣冷要吃涼性的蘿蔔,夏天反而要吃溫熱的薑,一來是因為夏天民眾飲食往往貪涼,易吃進過多寒涼的食物,而且夏日汗多流失太多津液,反而易虛,所以要吃溫熱的食物,而且不只是辣性食物。韓國人甚至在夏季中最熱的三伏天裡,反而會大量進食人參雞湯,把這種熱性食物當成夏季進補,主要就是要把人在炎夏中耗損的陽氣再補回,秋冬之際就不易有皮膚病,或是傳染的疾病纏身,也就是大家常聽說的「冬病夏治」。

辣能燃燒脂肪,也能散熱

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科學的研究顯示,辣有兩種作用,一是可以促進燃燒脂肪,會產熱,所以吃完辣之後,人體會覺得熱熱的,身體發燙;第二個作用就是讓人體各部位血管擴張,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散熱,因此在天氣很熱,全身體熱的時候,就有散熱消暑的作用,所以吃辣可以消暑一說,挺有科學概念。

中醫診所院長吳明珠表示,東南亞和四川一樣,有濕氣,不像中國北部如北京等地區的夏天是乾燥型炎熱,當天氣熱、濕氣又重,體溫升熱發汗但是濕氣不易完全散出,所以適合吃點小辣發汗,以去除暑熱及濕氣。當然,吃辣也有減重的效果,因為曾有研究發現,吃辣會使心跳加速、身體發熱、皮膚冒汗,這種作用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約10%,所以只要不暴飲暴食,東南亞的人通常身材都比較纖瘦。

張家蓓也說,適當吃點添加辣味的辛香食物,對於居處潮濕的人,還有預防風濕病及冬天預防凍傷的作用。其中的辣椒具有溫胃、溫肝的作用,也有開胃、除濕去寒的功用,還可改善虛寒體質引發的頭痛,所以在東南亞四季如夏的熱帶地區民眾,餐餐喜歡用辣椒,除了去濕及消暑外,還有開胃的作用,而辛味食物或藥物還能散肝鬱、潤腎燥,也有行氣的作用。

最具代表的「辣」物

1 辣椒

何一成說,辣椒除了吃的作用外,外擦也有療效,所以很早就被用來做為鎮熱止痛的藥膏,治療風濕痠痛,而且因為辣椒素對神經止痛的效果很好,還拿來輔助止痛很棘手的三叉神經痛,以及帶狀疹的神經疼痛後遺症。

2 咖哩

夏天氣溫也很高的印度也是吃辣大國,何一成說,印度人餐餐愛吃咖哩,除了可以促進食慾外,還能發汗散除體熱。咖哩是多種辛辣調味料的混合體,裡面除了辣椒外,主要成分為薑黃,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薑黃素具有預防癌症的作用,也有研究發現薑黃有助預防老年失智症,而印度的衛生條件不佳,食物加咖哩也有消毒殺菌的作用,印度民間也常用吃咖哩來消炎,醫界研究還認為吃咖哩可抗老化。

3 大蒜

大蒜是被研究最徹底的辛香料,何一成說,大蒜除了具有消毒殺菌作用外,古代民間常用來做驅蟲,在國外很早就被做成降血脂的保健產品——「大蒜精」。最近,台北醫學大學還發表大蒜油具有降低30%的總膽固醇,及40%三酸甘油脂的作用,適量攝取甚至還能護肝,只要用大蒜加180℃熱油拌在菜中食用就有效果,不必另外花錢再買大蒜保健食品。

4 胡椒

胡椒也是民間愛用的辛香調味料,不管是魚丸湯或是南部人愛吃的鹹粥,加一點胡椒就能提味,喝完之後滿身大汗,很快就能消暑。胡椒原產於熱帶的南印度,主要除了可以提高食慾外,在中醫還被認為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治胃寒嘔吐及腹痛、腹瀉,很適合用來緩解熱帶地區因夏天吃多寒涼食物引起的胃寒疼痛。而過去民間也常用胡椒粉加在膏藥中,貼在肚臍上來治療腹痛、嘔吐及腹瀉。

5 芥末

日本夏季短而熱,日本人除了吃生魚片時沾芥末外,在吃茶泡飯或喝湯的時候,也常加芥末,據說芥末嗆鼻直衝腦門的時候,同時也有醒腦的作用。芥末其實就是山葵,在中醫味性中列為味辛性溫,可入肺、腎、肝、心及脾經,雖然一般僅知日本用山葵入菜來殺菌,但在非洲傳統則用來治高血壓、高血糖,近年的科學研究也發現山葵確實有這些作用,在研究室及動物實驗中甚至還發現山葵具抗癌作用。

6 蔥

亞洲人的飲食中常會加一大把蔥,除了喜愛它的提味作用讓食物更美味外,蔥也是常用的民間食療。在缺乏醫藥的時代,中醫認為味辛性溫的蔥可入肺及胃經,除了用蔥白煮的蔥白湯,或用蔥白加豆豉煮的蔥豉湯常用來治風寒感冒外,因為蔥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所以也很適合在夏天暑熱時,用來治有點中暑的溫病初起。

張家蓓提醒,中醫《內經》提到「春夏宜養陽」,因為天氣熱民眾容易貪涼而過食冰涼,造成脾濕而傷脾的陽氣,所以常發生濕氣不化,夏天容易有疲憊的症狀,而蔥可通陽,不愛吃辣者可多加蔥來替代。

這些人辣不得!

很多人愛吃辣,但也有人常以為吃辣會傷眼睛、傷耳,也有人說吃辣會傷胃,因而認為吃辣不好。何一成表示,其實以科學的觀點來看,並不是吃這些辛辣食物傷胃、傷眼或傷耳,而是因為辣具有血管擴張的作用,也常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如果適量的辣,讓腸道黏膜輕微血管擴張時,反而有護胃的作用;而研究也發現,大蒜可抑制和腸胃潰瘍或胃癌有關的幽門螺旋桿菌,所以吃辛辣食物有害的關鍵是在於「過量」。

當黏膜的血管過度擴張時,辣反而會變成傷害的作用。過度辣的刺激和吃辣的抗氧化作用是不同的兩回事,適度的辣雖然有益健康,但過度的辣不但讓眼睛充血、耳咽刺激,對整個腸道都是重刺激及傷害,所以不但胃腸不舒服,對黏膜的刺激及傷害還會涵蓋大腸、肛門。

張家蓓提醒,有口破口瘡等火氣大的時候不宜吃辣;平常經常紅著一雙眼,有慢性結膜炎等毛病的人最好也少吃;而因為辣椒會刺激膽囊收縮,所以有慢性膽囊炎的人也不要吃。其他不宜吃辣的,還有腸胃發炎者、腸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者、孕婦、口腔潰瘍者;而熱性體質者最好也不要吃,例如有嚴重便祕、容易流鼻血、口乾咽痛等症狀的人,通常都屬於熱性體質;有痔瘡出血者,辣也是禁忌。

吳明珠也認為,有皮膚問題的患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易長痘痘者,尤其在皮膚疹發作時忌吃,因為辣讓體溫增加,容易刺激皮膚的肥大細胞,會讓症狀更惡化。

因此,吃辣的時間也要選擇,有研究發現,中午的時候人的腸胃能力最強,所以辣味最好在中午吃,晚餐吃辣易溢酸,宜少辣。至於秋天秋燥時,如有口咽疼痛的肺燥症狀時吃辣,會有火上加油的不利作用,因此秋天最好少吃辣,如果真的辣成習慣,建議改用胡椒,可減少刺激傷害。

辣味如何拿捏?

吳明珠提醒,辣味適量有益健康,但是愛吃辣的人常會愈吃愈辣,口腔感覺麻木了,不知不覺愈加愈多,無形中傷了胃腸。而且吃辣過度發汗容易耗氣,因為汗為人體津液,耗氣過多容易疲倦。

何一成表示,很少有科學家為「辣椒多少是適量」做研究,因此辣味的拿捏確實較難。不過,醫學界對大蒜研究很徹底,過去就有研究認為,大蒜一天約2~3瓣的量最有保健效用,超過了就容易過量,而辣椒大約也可用這個份量來調整;至於其他的咖哩、芥末等辛辣食物的辣度,則建議用個人味覺感受調度,如果覺得在口中很溫和順口,這種辣度在胃腸等體內的各部位應該都有好處,但如果辣到口腔麻木,對口腔黏膜都會造成傷害了,如果吃進肚子裡更是從口傷到尾。

辣過頭時,最難受的是從嘴辣到眼睛和耳咽管好像都被燒傷般,但喝水卻很難「救火」,如同東南亞吃很辣的咖哩時喜歡加椰奶一般,有研究發現,冷牛奶可以解辣,另外,含有10%糖分的水,5℃左右的冷水也有效,含果糖的水果,也很適合解辣。

搭配不同食物,作用大不同

不只東南亞等熱帶地區的人愛吃辣抗暑氣,中國的雲南、北部也愛吃辣來抗寒,一樣的辣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作用,重點就在於搭配的食物。

東南亞的辣味食物,通常都是花枝、蝦、魚或是青菜等很清爽的食物,所以吃了可以讓皮膚發汗解暑氣,但是四川、雲南或是中國北方的辣卻常加在肉食中,因為辣加脂肪的食物會刺使食物產熱,因此可禦寒。所以,想消暑時可別配錯食物,如果吃了高脂的食物,皮膚發汗完,體內還是熱呼呼的,完全沒有消暑作用,所以,熱帶民眾吃辣能保持纖瘦的原因是搭配的食物很清爽、低脂,要是像台灣人是搭配燒烤肉類,夏天吃辣不但瘦不了,反而會更易變胖喔!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28期】



[如果你喜歡本文章,就按本文章之鮮花~送花給作者吧,你的支持就是別人的動力來源]
本文連接  
檢閱個人資料  發私人訊息  Blog  新增/修改 爬文標記

   



 



所在時區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11-18 11:28 PM
清除 Cookies - 連絡我們 - TWed2k © 2001-2046 - 純文字版 - 說明
Discuz! 0.1 | Processed in 0.020640 second(s), 6 queries , Q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