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 純文字版  


 


 
主題: [休閒旅遊] 三晉首部曲   字型大小:||| 
  本主題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 Blog 中  
ueng8084
白銀驢友
等級: 15等級: 15等級: 15等級: 15等級: 15
大懶蟲

 . 積分: 1398
 . 精華: 3
 . 文章: 564
 . 收花: 12032 支
 . 送花: 275 支
 . 比例: 0.02
 . 在線: 3211 小時
 . 瀏覽: 2010 頁
 . 註冊: 7998
 . 失蹤: 1249
 . 台灣
#1 : 2009-5-2 09:12 PM     只看本作者 引言回覆

贅言:寒假山西八天,應師友月刊之邀,撰稿八天行程見聞,分期刊登於師友月刊,五月份刊登第一部份「三晉首部曲」,原文頗長,礙於篇幅之限,師友月刊上文圖有所刪減,為求完整文字面貌,將首部曲全文於部落格中呈現,並將師友月刊刊載文檔錄上,以供對照,後續文稿待師友月刊刊載後再行發表。
師友月刊刊載文稿:p074-079山西-福利活動s.pdf
 
三晉進行曲之首部曲
《啟程走三晉》
98年寒假,省福利會舉辦的教職員工國外休閒旅遊,前進了大陸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山西省,走訪山西重要文物景點:大同觀雲岡石窟,五臺山登菩薩頂,遊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走鼎鼎有名的喬家大院……,八天行程中不僅開了眼界,也長了知識,一行人的足跡踏遍山西,印證以前歷史所學,豐富心靈也增長見聞。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的古遺址,號稱「地上文物中國第一」。傳說中堯都平陽(今臨汾)、舜都蒲板(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都在山西境內建過都。而西周初至春秋末,山西為周朝諸侯國晉國的版圖,所以山西簡稱為晉。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這就是韓、趙、魏三國分晉的史實,因此山西就又被稱為「三晉」。
《表裡話山河》
山西地處中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陜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山西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的特點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一是華夏名人出三晉,山西是一個歷史名人輩出的地方,20世紀60年代曾出過一本《中華名人大辭典》,其中十分之一強的人物是山西人。二是華夏文脈在三晉,山西詩人實際支撐了半部全唐詩,像初唐的王勃、盛唐的王維、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溫庭筠都是晉人,《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是晉人。三是華夏財富匯三晉,從宋朝到清朝,晉商縱橫中國一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中,尤其是在清朝,全國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山西艱苦的自然生存環境與縱橫天下的晉商形成鮮明的對比。四是華夏人氣看山西,看中華民族還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山西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
在2001年香港鳳凰衛視曾做過一個專題電視節目,全方位介紹山西的歷史和經濟發展情況。在這個節目中把山西放到大中國的背景來看,提出一個全新的理念,「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為什麼這麼說?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所以「十年中國看深圳」;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只是江蘇省松江縣的華亭鎮,現在發展成為東方第一大都市,上海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所以「百年中國看上海」;北京真正成為大中國的首都是從遼金時代開始的,距今約850年,所以「千年中國看北京」;從周文王、周武王的歷史開始,到現在正好是三千年,所以「三千年中國看陝西」;從堯舜禹時代到現在大約是五千年,所以「五千年中國看山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曙光出現山西三晉大地,唯有實際深入山西土地,走訪這些歷史遺跡,才是印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的最好方法。
就這樣在二月2日清晨,我們一行15個人集合於桃園國際機場,在師友月刊章小姐及泰元旅行社鄭領隊的帶領下,搭乘華航班機轉香港,再飛往山西省會太原市,展開山西八天的探索之旅。原本在香港預計下午1:50起飛的班機,因太原方面來機延誤,我們就在香港機場多待了一個多鐘頭的時間,空著肚子捱到上飛機,現在國際班機的餐點,因成本考量下變得簡單很多,機上餐點只有二小塊餐包,與一塊真空包裝,吃起來口感有點怪的平遙牛肉,尚未吃午餐只好將就囫圇吃了。在高空中陽光刺眼曬得令人頭暈,厚厚的雲層密得看不見地面的實際情況,機長的氣象報告說太原天氣多雲,地面溫度只有攝氏三度,很難想像高空摸起來會熱得燙手的機艙玻璃,會和地面有著天壤差別,而台灣和香港氣溫也都還接近攝氏二十度,大家只能去推測那攝氏三度的溫度感覺了。
《太原飛春雪》
當飛機一降落到太原武宿機場,天空竟慢慢降起陣陣白雪,絲絲飛絮輕飄,還在空橋上的人,看到這飄然而下的雪花,不禁驚呼連連駐足觀賞。雪花不斷的從空中飄落而下,捧接在手中融化為涓涓細流,就如同一股暖流流過大家的心中,山西太原今年冬天第一場大雪,就這麼巧讓我們給遇上了,好像是特地迎接遠道而來的我們,地陪小宇說「瑞雪兆豐年」,這是我們為山西帶來的好運,樂得大家直拍手。
從武宿機場到榆次,只有短短十來多公里的路,抵達山西的第一晚就是住在榆次。地陪說原本預定要先看的常家莊園,因飛機延誤了,我們抵達太原時間已經太晚,所以這景點就留到最後。榆次市位於山西中部的晉中盆地,東與壽陽縣交界,西同清徐縣毗鄰,南與太谷縣接壤,西北與太原相連,現為晉中行署所在地,是晉中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前在人們的眼裡,榆次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城市,民間流傳:「一條馬路一座樓,一個警察一個猴」歌謠,可以想見那荒涼偏僻景況。而如今的榆次,可不是以前那般的落後了,近年來的經濟發展,讓榆次區可是進步的很,又挾著「走西口」、「關中軼事」、「白銀穀」、「龍票」、「李衛辭官」……等多部連續劇在榆次老城拍攝,更讓榆次因此紅火的很,山西晉商白銀帝國,從絢爛歸於平靜之後,又將從平凡轉為耀眼。
到飯店用過晚餐後,大家到附近的榆次文化藝術中心廣場走動,此時天空仍持續的下著雪,掩映在絲絲雪花的街頭樹燈,仍有著春節喜悅氣氛,台灣近幾年來春節的年味變得淡了,在大陸這卻仍充滿濃濃的春節年味,中國五千年的過年習俗,在內地非得過完十五元宵才算過完年,這也讓我們多享受一下內地的熱鬧氣氛,總是圖個高興。
第二天清晨五點,天色仍是灰濛濛的,在內地的冬天,太陽非得要七八點才會露臉。昨日的大雪,在半夜已經停歇,清晨的榆次街頭冷冷清清的,只有早起的人們,零星的在街道上活動,和許老師夫婦我們三人,鑽進了當地居民生活的小巷市場中,在暗陰的巷弄裡,點著昏黃的小燈泡,早起賣早點的早市,一籠籠碩大飽滿的大饅頭,一張張大鐵鍋上煎烤的大餅,熱騰騰的蒸氣冒著煙,正在為一天的衣食張羅,和早市中的居民閒聊,黃土高原的人們,熱情的和我們閒話家常,沒有語言的隔閡,在山西這兒也一樣是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礦工窩地底》
山西為世人印象深刻的文物極多,以能源來說,山西是中國的重要能源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煤鐵之鄉」之稱。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分佈廣,目前已發現礦產105種,已利用的礦產67種,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煤、鋁、耐火粘土、鎵礦、鐵釩土、沸石及建築石料用灰岩。而山西煤炭資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中國的首位,煤炭更是山西省最大的優勢礦產資源。山西這中國產煤最大的省份,供應了大陸地區大半個西北省份的用煤,只是這燒煤污染嚴重,在台灣也已經不再開採煤礦,而大陸地區這裡能源需求大,燒煤仍是主要的能源來源,自然就繼續且持續大量的開採。
往大同的大運高速路,因為昨天突降的大雪,造成太原市區積雪處處,為考量行車安全,就暫時封閉了入口匝道,這突發的狀況,讓我們臨時改變行程,利用早上的時間,先到太原市的中國煤炭博物館參觀。
煤炭博物館是大陸現今唯一的國家級煤炭行業博物館,是煤炭行業歷史文物、標本、文獻、資料的收藏中心,同時也是煤炭工業的科學普及教育機構、科學研究機構和宣傳教育機構。博物館分東、西兩院,佔地約11公頃,建築面積約90000平方米,由陳列大廳、中國煤炭科教文交流中心、學術報告廳、辦公研究樓和現代科技學院等組成。博物館基本陳列總體規劃為「七館一井」:煤的生成館、煤炭與人類館、煤炭開發技術館、當代中國煤炭工業館、煤炭藝術館、煤炭文獻館、中外交流館和模擬礦井。對外開放的有煤的生成館、煤炭與人類館、煤炭藝術館、煤炭文獻館和模擬礦井,另外還新開發了古代壁畫館和煤礦安全教育館。
到煤炭博物館參觀,讓大家最感興趣的,是模擬地下礦井的體驗,每個人頭戴礦工帽,帽子上一盞昏暗小燈,搭著運煤小台車深入地底下,去看礦工地底工作實境,體驗礦工採煤的情形。目前這地下礦井是亞洲最大的地下模擬礦井,佔地面積有3200平方公尺,參觀路線長達800米。礦井內主要設有八大景觀:古代煤窯、運輸大巷、近代煤巷、炮采工作面、地質隧道、機械化掘進工作面、影視播放區、機械化採煤工作面。在模擬礦井中,以煤炭開發歷史和開採技術、勞動工具的發展為主線,通過大量實物原型或1:1比例的複製品,就好像是營造了一個別具一格的地下「煤炭遊樂宮」。
參觀煤炭博物館後,趁著還有些許時間,導覽員還特別帶引我們多參觀了古代壁畫館。位於黃河流域的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華夏文明的搖籃之一,有著極為豐富而又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古建築及其附屬於古建築中的歷代壁畫,將高超的土木結構與迷人的繪畫藝術風韻完美地融為一體。山西的古代壁畫,興於漢晉,盛幹唐宋,延至明清,綿延不斷,異彩紛呈,現存超過2.5萬平方公尺,其數量之多,技藝之精,冠於全中國。古代壁畫館就在煤炭博物館的主展廳地下一層。館中壁畫分為七大單元:良漫漢風、北朝珍品、大唐神韻、千年畫卷(金代)、彩壁恢弘(元代)、精粹擷英和土木華章(山西古建築微縮模型)。對於這麼多偉大的藝術傑作,令人不禁發出讚嘆之聲,而由於時間倉促,並沒有太多時間停留,匆匆一眼在壁畫館內走一圈,大家趕緊啟程趕往今天最重要的點~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觀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12月14日雲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雲岡石窟的雄偉壯觀,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另有一說,再加上麥積山石窟,合稱中國四大石窟)。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洞窟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出發前閱覽的歷史資料中,如是記載著:「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原為我國東北遊牧民族,建立王朝後,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是北魏時期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中心。北魏皇室大多信奉佛教,但在太武帝時,因聽信於崔浩及道士寇謙之,於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下詔滅佛,使佛教經歷空前浩劫,是我國第一次法難。文成帝繼位後,立即下令恢復佛教,迎請曇曜禪師為沙門統。並接納曇曜禪師提議,在雲岡開鑿五所石窟,令佛法久住世間。開鑿雲岡石窟目的,一為皇室祈福,造五窟的功德迴向北魏歷來五位皇帝;一為弘揚佛教,佛教是北魏的國教,有安定民心功能。」
看到這由北魏鮮卑族建立王朝,所致力開鑿的佛教寶庫的資料,再想起暑假走訪漠北與內蒙古,去參觀的鮮卑族遺址「嘎仙洞」,中華文化的源遠互相交錯,在不同時空地點,綻放不同的歷史光采,也回憶起多年前走過絲路戈壁,在敦煌莫高窟前的感動。當年當下造窟塑佛的人,也許沒有想到會是千年後的世界,他們做的只是自己想要完成的一件事,佛在心中,就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卻帶給我們後代這殊為不易的千年文化寶庫,與璀燦宗教藝術。
在雲岡石窟參觀約二個鐘頭的時間,地陪詳細的為大家介紹石窟內的各種內容,當然大夥更不忘在石窟前合影,這雲岡石窟的旅程,真是收穫滿行囊。看著石窟在夕陽中綻放出金黃光芒,照耀著大佛安詳寧定的微笑,當夕陽靜靜的慢慢的西沉於武周山,看著這莊嚴偉大的雲岡石窟,大家心中滿滿的感動,帶著滿心喜悅離開雲岡石窟。
《大同九龍壁》
清晨的大同市,籠罩在一片薄霧中,和兩位同伴走入昨晚大家夜遊的巷弄中,寬廣的華嚴寺正在大肆整建,而華嚴寺附近的一個小廣場上,擺滿了為元宵準備的花燈,廣場中央的噴水池也妝點的燈影動人,晨起運動的市民,正慢慢的伸展著筋骨,忽然聽到有人不斷大聲高喊「早上好」,宏亮高亢的嗓音,持續迴蕩在廣場上,回頭一瞧原來是在「練功」,忍不住也跟著用力喊了幾聲「早上好」,那感覺就像是久違老朋友見面一樣,把一早的精神都提上來了。
雖然時間還不到六點,但看到學生已陸陸續續的進到學校,十一中的中學生,走路的、騎自行車的、或是搭公車的、還是坐計乘車的,一早迎著接近零度的低溫,不畏風寒的求知精神,算一算也才農曆正月初十,台灣的學校都還在放寒假呢,大陸的中學生卻已經開始每天的課程,值得給這些認真的學生加油。
大同市的歷史,可以追朔到市境內的「許家窯文化」和「青磁窯文化」遺址的發掘,早在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最早見諸於文字的大同歷史,是在《尚書‧禹貢》中,據書中記載,夏、商之際即有居民在此定居。比較近代的是西元398年,鮮卑族拓跋部拓跋由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都平城(今大同),國號北魏,這就是歷史上的北魏王朝。大同作為北魏都城96年,當時大同城內,處處瓊樓玉宇、金壁輝煌、雕樑畫棟,美不勝收。大同更有龍壁之城的美稱,至今還保存著明清時期的龍壁九座,數量之多,可謂全中國之最。其中,位於大同市城東的九龍壁是中國現存的三座九龍壁中,建築年代最早,尺度最大,且又最富藝術魅力的一座(另兩座,一在北京北海公園,一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均建於清乾隆年間,較大同龍壁晚350年至400年)。其餘的四座龍壁,一座三龍壁,三座五龍壁分佈於市區內,這些龍壁造型風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製作工藝高超,氣宇不凡。而最有名的九龍壁,就是今天我們會去參觀的景點。
說到大同這九龍壁,它建於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主要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僅壁身的九龍壁主體,高度就有3.72米。壁上均勻協調地分佈著9條飛龍,以飛騰之勢,躍然壁上,活靈活現。正中一條龍,是九龍的中心,它龍頭向前,龍尾擺動,黃色的主體,鱗光閃爍。主龍兩側的兩條龍互相對稱,構成一幅生動的畫面。龍的間隙由山石、水草圖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身兩側為日月圖案,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斗拱支撐。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敦實富麗,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米、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多彩多姿。整個九龍壁構圖協調,比例適當,風格古樸、穩重、端莊。雖然當初朱桂府建得富麗堂皇,但如今也就只僅存這龍壁了,前前後後走一圈憑弔歷史遺跡吧,當日升龍壁之上,我們也已要繼續往壯觀的懸空寺前進了。
《壯觀懸空寺》
離開大同進入恆山,山就在雲霧虛無飄渺間,天外飛來的一座懸空寺,就這樣凌空建在恆山的翠屏峰山壁間,難李白遊覽至此,手書「壯觀」後仍覺意猶未盡,就在壯觀的壯字旁邊再多點了一點,就是形容「比壯觀還多一點」,畫龍點睛般的傳神,說明了懸空寺的絕妙。懸空寺位於北嶽恆山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懸空寺原名「玄空閣」,是取道家的「玄」,佛家的「空」,形如樓閣而得名,後人因「懸」與「玄」諧音,寺院又像懸掛在半崖之上,依其形貌俗稱懸空寺。最開始的懸空寺,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有90米,看上去更加奇險,但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在就僅剩58米了。
懸空寺建築在這山壁上,有它的玄與妙之處,這裡山勢陡峻,懸崖如同斧劈刀削一般,懸空寺就像是粘貼著建在懸崖上。抬頭望上去,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根像筷子似的木柱把它撐住,木柱或長或短,而且仍然保持著天然的形態,並不是完全規則的圓柱形,柱子的長細比也不和常規。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似的,更讓人感覺奇險。但古人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山勢,給懸空寺找到了一處天然的屋簷,使它少受風雨侵襲,加上寺院前面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據說,在夏天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懸空寺。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懸空建在這絕壁之上。雖然懸空寺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憑借古人的智慧,它卻安然立於今世。
明代王湛寫的詩句:「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讚美的就是這座以木造的懸空寺。懸空寺在三教殿中供奉著儒(孔子)、道(老子)、佛(釋迦牟尼)三教,將陶景宏三教合流思想,巧妙的融合於同一殿中,雖然現在已沒有任何修行者在此修行,但卻不減懸空寺的奇妙。登懸空寺,感受古人建寺的用心和智慧,山腳下仰觀懸空寺,真像李白所說的,令人忍不住仰天讚歎,而登上懸空寺後,俯視周圍八荒九垓,又是另一種讚歎。這懸空寺民間有魯班與妹魯姜競賽建寺之說,雖僅僅是一個傳說,卻令懸空寺更憑添一份傳奇美妙。
《五台清涼山》
帶著讚歎之情離開懸空寺,帶著虔敬之心前往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係恆山的西南餘脈,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因此名為五台。五台山冬季寒冷,四月冰融,九月飛雪,夏無炎暑,所以又名清涼山。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東台望海峰,放眼千里,可觀雲海日出;南台錦繡峰,草盛花繁,煙光凝翠;西台掛月峰,岩俗幽潛,喬林拂日;中台翠岩峰,巔巒雄曠,霧靄浮空;北台葉斗峰,雲浮山腰,雷鳴豐麓。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稱,,自古五台山就是各地信眾心中所在,大朝台歷遍五台五峰者,大有人在,歷朝皇帝至五台山朝拜,亦不可勝數,文殊菩薩佑四方,五台梵音顯佛光。
五台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較要者有:建寺最早,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規模最大,現存青,黃兩教寺廟124座,其中可供參觀遊覽的近60座;流派最全,藏傳佛教及漢傳佛教中法相宗,律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先後在此立寺傳法;名僧最多,曇鸞,道宣,不空,澄觀,成覺,蘇陀皇利,八思巴,妙峰等高僧先後在此修行弘教;稀世珍寶最全,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古建築,古畫壁,古匾額,古楹聯,古碑刻,古佛塔等各式奇珍異寶,應有盡有,價值連城;影響最大,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天下所有三教弟子景仰的聖境名山;其餘有關五台山之最者尚且眾多,自不可勝數。
而五台山的自然文化更是妙不可言,東台看日出,西台數星星,中台賞月色北台觀積雪,南台賞花草。四時風景迥異,奇怪昭示佛韻。佛母洞山為殿,殿立佛母像,其後便是一條曲折迂迴的天然石洞,僅容一人爬入蛇行。從像左側鑽入,最後出右側爬出。入之,名為投胎佛母,出之,名為頓化成佛。自然景觀與人文意境渾然一體。另有密魔巖龍洞,處半山之間,下視山海無際,上看崖接雲天,雙峰相擁,中有石障一條,名為龍洞,經年滴水不斷,甜如甘露。更有奇者,若觀者閉目洞中,幻象紛至遝來。或佛或人,或龍,或虎,或獸,靜者有其形,動者有其態,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所謂善者觀其善,惡者驚其惡,心有所思,景有所觀,為五台之奇觀。
對五台山印象之來由,當是順治皇帝於五台山出家公案,信者恆信,亦或杜撰虛構以訛傳訛之說,自無定論,然佛法遍傳中國卻是不爭事實。中國佛教初傳,始於魏晉之時,一個戰亂兵馬的年代,百姓生命無所依之時,當會求心中寄託,佛給了他們一個生存的希望。我們一行人登菩薩頂,朝顯通寺,禮塔院寺,拜萬佛閣,五台山上眾佛寺,自是非短短半天可參透,冬季遊客鮮少,幾乎僅止於我們一行十多人,說冷清反倒覺是一種清靜,不至於俗氣喧鬧,佛門清靜地,禮當安靜禮佛,安一個心,塔院寺轉經一圈,顯通寺每尊菩薩前行禮,在這天又聽得台灣聖嚴法師往生,生命無常,法師卻已看透,阿彌陀佛,我佛慈悲。



[如果你喜歡本文章,就按本文章之鮮花~送花給作者吧,你的支持就是別人的動力來源]
本文連接  
檢閱個人資料  發私人訊息  Blog  新增/修改 爬文標記
csky
銀驢友〔高級〕
等級: 14等級: 14等級: 14等級: 14
天之叢雲

今日心情

 . 積分: 1049
 . 精華: 1
 . 文章: 2032
 . 收花: 8694 支
 . 送花: 6397 支
 . 比例: 0.74
 . 在線: 7114 小時
 . 瀏覽: 11951 頁
 . 註冊: 6917
 . 失蹤: 2
 . 自由台灣
#2 : 2009-5-5 02:54 PM     只看本作者 引言回覆

有點想像懶蟲一樣到處走走,拍照來啟發設計的靈感。
可是我現在連假也沒得放,只好多看看大懶蟲的遊記了。



[如果你喜歡本文章,就按本文章之鮮花~送花給作者吧,你的支持就是別人的動力來源]
本文連接  
檢閱個人資料  訪問主頁  發私人訊息  Blog  新增/修改 爬文標記

   



 



所在時區為 GMT+8, 現在時間是 2024-4-27 12:49 AM
清除 Cookies - 連絡我們 - TWed2k © 2001-2046 - 純文字版 - 說明
Discuz! 0.1 | Processed in 0.034121 second(s), 6 queries , Qzip disabled